人物簡介:胥金忠,上海華申電器儀表成套公司總經理,上海滁州商會執行會長,天長市駐滬工業黨支部書記,天長市連續六屆黨代表。未見其人,先聞其名。聽說好多對胥金忠評價:“仗義”“低調”“熱心”“豪氣”……
圖為胥金忠
胥金忠,上海華申電器儀表成套公司老總。當初父親給孩子們起名字是有講究的,金忠排行老大,下面還有2個弟弟,以此叫作金保、金國,連起來就是“金(精)忠報國”。
胥金忠父親是個有文化的人,早年和幾個伙伴創建天長機電設備廠,以后又在銀行任職,在當地是個響當當人物。但父親做最得意事情,是他培養孩子讀書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恢復高考,在安徽農村有這么一戶農家,讓家中孩子全部上學,大哥高考沒考上,卻也是個“高學歷”的高中生;2個弟弟、2個妹妹都讀師范學?;蛐l校,這在當地成為美談,也使他們家成為方圓十里的“名家”。
沒有考上大學的胥金忠,按部就班地在隊里當起生產隊長和村團支部書記,憑借著在學校里當小干部練就本領,辦起“村文化室”——看書、學習、活動、游戲,紅紅火火,吸引十里八鄉年輕人,傳遞出滿滿正能量,為此,他還被評為1987年度天長市十佳青年,在當地也算是個“名人”
如果照著這條道走下去,胥金忠很可能就此在家鄉走上仕途,但命運往往在不經意間轉了一個彎。
1987年,胥金忠從安徽農村來到黃浦江邊,從郁郁蔥蔥的田間垅頭來到高樓林立的國際大都市,出了火車站,站在偌大的廣場上,胥金忠沒了方向。望著熙熙攘攘南來北往的人群,他感受到大上海的生機和活力,頓時渾身充滿力量,憑著敏銳的觸覺,他似乎捕捉到人生努力的方向。
由于人生地不熟,剛到上海的胥金忠便在靠近上海站恒豐路上租下一個門面,開設上海華申電器儀表成套公司,推銷家鄉儀表、儀器、機電等產品。
都說開口飯難吃,銷售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.
上世紀八十年代,交通、通訊遠沒有現在這么發達,要推銷產品,就必須背著貨物上門游說。風餐露宿、風雨兼程,那是免不了的“家常便飯”。坐火車,買不到座票,只能睡在人家的座位底下,常常被夜里走動的人踩到小腿或是踹到肚子。
有一次,,胥金忠去北京推銷天長消防水帶廠的產品,由于時間太晚了,連住宿都找不到,只能在寒冷的街頭“流浪”了一夜。
還有一次,胥金忠去燕山石化推銷儀表,返程的時候天色已暗,又迷失了方向,胥金忠只能在山上就地坐下。夜里天冷,人縮成一團,最要命的是遠處傳來了狼叫聲,哆哆嗦嗦一夜無眠。
走過萬水千山,嘗遍人間艱酸,憑著真誠、憑著勤勞,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中華大地,而乘著這股東風的胥金忠無疑是最早 “吃螃蟹”的人,也是改革開放后最早富起來的人。
懷揣了辛辛苦苦掙來的“第一桶金”,胥金忠首先想到的是還在家鄉的弟弟妹妹,他指導他們轉行、創業,現在弟弟妹妹都已成為全國儀表行業的知名企業家。而對自己的孩子,大哥有嚴、有愛,常教育他們要感恩社會,傳承 “精忠報國”的家訓,如今三個兒子都受過高等教育,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。
天長在上海做儀表銷售,胥金忠無疑是第一人,而從他身后走出來的天長儀表企業家卻有成百上千,因而,他的公司被大家笑稱為天長儀表的“黃埔軍校”。
從未忘記自己是天長人,在上海站穩腳跟的胥金忠,并沒有沉迷在燈紅酒綠、紙醉金迷之中,而是把自己的公司變成了“天長之家”,從家鄉來滬的無論就學、就醫,也不管是否相識,只要找到大哥,他總是出手相助。
從未忘記天長貧瘠的土地和貧困的鄉親,在儀表銷售領域頗有感悟的胥金忠一批一批把家鄉的親人、親戚、鄉親接到上海,手把手地教他們做人做事。
一個“三進三出”的例子讓人印象深刻。原本一個鄉親,在胥金忠公司打工,胥總耐心地教他做銷售,他自以為“滿師”,自己出去創業;失敗,要求回來,胥總再次接納他;以后,這個小伙子又以為學到真諦,又離開;誰知再次鎩羽而歸,面慈心善的胥總二話不說,仍把他收作徒弟,如今,這位小伙子已經擁有自己的公司。
右六為胥金忠
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,胥金忠不愿多講,從他這里走出去的人,不少人學到了真本領,創辦了自己的公司,事業蒸蒸日上;有的已經功成名就,成為上市公司的老總;但也有個別人創業不成反背債務,大哥默默幫其還清,讓他安心工作。
無論何時,無論何地,胥金忠的辦公室永遠都敞開著大門,迎來送往著來滬、在滬的天長人,他是天長人的“娘家人”“老大哥”“引路人”,他的公司就是天長儀表企業家的“孵化室”“助推器”“催化劑”。有人說,沒有胥金忠,就沒有今天在滬的天長儀表人,就沒有天長儀表人在滬的一番事業。
不但幫扶著天長人到上海創業、發展,不但傾盡全力教授他們技能、技巧,大哥還熱衷慈善事業。
上世紀九十年代初,他在上海一個小區投擲200多萬,簽下十套房產的預售合同。
這時,家鄉要易地重建天長中學,但缺乏資金。當時的天長市領導“三顧茅廬”,找到胥金忠,希望他投資建設新校舍。為家鄉的孩子,為家鄉的未來,胥金忠毅然決然地撤回訂金,投資2000萬參與家鄉重點學校的建設。試想一下,那個時候上海的十套房產,如果放到今天是個什么價格?
從天長走出來的胥金忠依戀著家鄉的一山一水,1991年,洪澇災害,他帶領企業家捐贈物資、慰問抗洪官兵;家鄉架橋修路,胥金忠第一個站出來,由他出資建造的“胥家橋”“豐壩橋”沿用至今;建造小學、派出所,改造衛生院,大哥又把企業家們召集到一起……
胥金忠的熱心、豪爽有口皆碑,有人缺少創業資金,胥金忠總慷慨解囊;不少人生產經營遇到困難,只要找到胥金忠,必能得到幫助;還有一些因種種原因的借款,前前后后加起來有1700多萬,胥金忠從不放在心上。每次商會搞活動,贊助名單里都少不了胥金忠的名字。慰問家鄉的“五保”老人,慰問上海的“密接”同鄉,胥金忠從不“缺席”。
喜歡讀書的胥金忠,以史為鑒,以德服人,被譽為“德高望重,俊杰人家”。
采訪結束,一抹夕陽映照在胥金忠臉上,那是一張堅毅、沉穩的臉,閃著慈祥、溫和的光。我頓悟:大哥的“范”不在于他的形象、不在于他的言語,而在于他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,在于他深厚質樸的家鄉情懷,在于他無私幫扶的兄弟情結,在于他樂于奉獻的博大胸襟。(草草)